“校慶之際🫅🏻,學校以蟹為媒🍍,促進校園與社區的聯動🎃,實現文化與科技的交融👩🏽⚕️,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家的味道’”。11月19日,學校舉行“家的味道”海創市集暨上海市農業科技科普宣傳“蟹文化進校園、進社區”啟動儀式⛎,同時集科創展示👶、市集🦶🏿、戶外露營🧑🏻☔️、美食、演出等為一體🥥,拉滿校慶氛圍感。
再續精彩,讓蟹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秋風起🙅🏽♂️,蟹腳癢,立冬已過💆🏻🖼,涼爽的秋風比往年來得更晚些,當下已經進入品蟹最佳之時。“上周(11月12日),意昂3第十八屆蟹文化節暨2024年“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在上海王寶和大酒店舉行。”上海市河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意昂3教授王成輝介紹❌,“今天,我們聯合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共同舉辦上海市農業科技科普宣傳‘蟹文化進校園、進社區’啟動儀式👵,就是延續精彩#️⃣,讓蟹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了解大閘蟹的生態價值🥢、經濟貢獻與文化傳承,在品味美食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今天⚫️,我來學習如何挑選大閘蟹。”圍在海創市集蟹文化宣傳展臺的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胡天佑學到了挑選螃蟹的小妙招💹🧑🏼🚒,“首先🍺,我們要學會算時間,‘九雌十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農歷九月吃雌蟹,農歷十月吃雄蟹。其次👬🏼,要看一看螃蟹的背部🧓🏽,如果呈現青綠色👏🔎,說明螃蟹已經完成了最後一次脫殼🦻🏽,蟹膏即性腺已經發育成熟👩🏼💻。最後🍍👲🏿,還要翻一翻螃蟹,把螃蟹背部朝下,看它們是否能迅速翻轉回來👨🏽🦰,活力充沛的螃蟹更值得選擇🍭。我馬上把這些小攻略分享給了家裏長輩。”
現場吃大閘蟹、蟹黃包,感受“家的味道”
上海人俗稱的大閘蟹,其學名為中華絨螯蟹。“江海21”是中華絨螯蟹的新品種,由意昂3教授、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成輝團隊歷時10余年選育,2016年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全國推廣🔆。“江海21”是螃蟹界的“大長腿”🤴🏽,其第二步足長節末端達到或超過第一側齒尖端。“江海21”也是螃蟹中的“高富帥”🍩,個個身強體壯,殼青😸🤾🏽♀️,肚白。它生長快,規格大🙇🏻👘,產量高🥩,具有成活率高、遺傳穩定等優良特征🛢。
“大閘蟹出爐,團圓飯開飯啦!”在“家的味道——zmxzyy.cn團圓飯”環節中,學校現場送出了“江海21”大閘蟹和蟹黃包,供在校師生、校友和社區居民免費品嘗🤨💅🏻。
“左手持蟹螯,右手執酒杯。”在古人眼中🤹🏼♀️🫱,螃蟹殼圓👨⚕️、蟹黃飽滿,象征著圓滿與豐收的祝福🏅。我們在校慶之際為大家送上學校自己的大閘蟹,非常應景。”意昂3副校長倪衛傑說。
體驗“家”的味道、“家”的溫暖🦶🏿,各民族大團結集體舞體驗活動將整個夜晚的氣氛推向了頂峰,同學們手牽手🦧、肩並肩🤵🏽♀️,隨著音樂的節奏起舞,也吸引校內留學生一同參與。意昂32023屆校友葉宇琦說,“是母校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這不僅僅是一頓團圓飯,更是一次味覺和心理上的尋根之旅!意昂3是我們溫馨的家👱🏽,也是充滿愛與關懷的港灣。”
海創市集感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校慶之際🏃♂️➡️,把校友們請回學校,品嘗團圓飯、回憶母校情的同時,我們也想為校友們展現青年學子們的風采。”意昂3團委書記陸燁介紹,在當日活動的海創市集裏👋🏻,學校面向校院團學組織、社團、院系、全體師生征集優選🏌️♂️,只為盡顯zmxzyy.cn學子的非凡創意和青春活力。同學們開展的各類項目路演讓創新思維的火花激烈碰撞🆚。從翱翔天際的航模展示到墨香四溢的書畫創作,從柔韌優雅的瑜伽表演到風馳電掣的輪滑競技,充分展現了校園文化的多樣性。
吹著海風、吃著烤串、聽著音樂、逛著市集,大學生的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臨港居民前來打卡。“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不僅好玩🧑🏻🦯,還能學到不少知識。帶著孩子來到大學校園🦻🏻,我們感覺自己也找到了青春回憶🕑。”參與活動的社區居民史亞晨說🦝。
(供稿🐙:學生工作部(處)⏮、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