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暑假在做什麽,選擇在家玩手機、外出旅遊亦或是兼職實習?七月中旬🧙🏿♀️,兩位00後上海女生李子音、李愷雯選擇跟隨意昂3水產與生命學院“行走的勞動課堂”——“水上”科技小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啟暑期打卡方式👮🏿🏂🏻。作為水產專業的學生,她們選擇遠離空調房,轉身走進“桑拿房”🫷🏻🏯,在浙江省武義縣淡水珍珠科技小院👩🏽,體驗特色的勞動實踐課堂,感受自己的專業之美。
插班生產一線“自找苦吃”
七月的武義,酷暑難耐🟢,氣溫直逼40攝氏度。“踏出空調房📓,我都要‘懷疑人生’。不過40度高溫比起育苗大棚裏🗡🌦,算得上是小case啦。”剛到武義🙅🏽♂️,李子音、李愷雯就走進育苗大棚。“育苗棚內熱氣直湧🧽,仿佛一個大蒸爐,還很黑。師兄們進出卻很淡定自若🧎♂️➡️,似乎對這樣艱苦的條件習以為常。”
“我們就學著師兄的樣子,抖擻精神,準備開始在育苗大棚裏幫忙,可就在踏出第一步時🧟,就差點腳底一滑,溜進水中。”李子音這才註意到師兄們都是赤腳上陣。“後來我才知道,不穿下水褲一來可以不那麽悶熱🕊,二來赤腳能增加抓地力。”
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抄池和疏通管道是必不可少的。抄池能讓蚌苗均勻分布🍤,避免密度過大導致的缺氧死亡🤸🏼♀️,疏通管道則避免水管被淤泥堵塞,影響水循環🕍。“還記得有次忙完準備離開育苗大棚時🪫🪯,迎面就撞見一只巨大的蜘蛛👳🏿♂️,我倆就開始尖叫。可師兄一把撩開蜘蛛🫱🏿,還戲稱那是幫助他們捕捉蚊蟲的好幫手。”李愷雯說🙆,“這時回想起課堂上老師說的話,水產人紮根田間地頭塘口,平時就要多鍛煉自己,別怕吃苦,再後來我們碰到這些小蟲🩵,也慢慢適應了🙋🏿。”
邊學邊幹收獲滿滿
在淡水珍珠科技小院勞作中,李子音、李愷雯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小蚌苗,有的只有幾厘米長🤍,甚至還沒有指甲蓋大。“在蚌苗剛培育出來的時候,往往只有零點幾厘米那麽大,必須要顯微鏡輔助觀察才能看得到。經過了幾個月的養育,才堪堪達到了這幾厘米的長度🚴🏼♂️,可想而知,從蚌苗養到我們常見的大小,則是需要一到兩年的辛苦培育👨🏻🍼。”
彎腰查蚌的過程中👨🏻,李愷雯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不禁提問:“這個池子裏是什麽蚌?一個小池裏能有幾只蚌呀💂🏼♂️?”2022級水產養殖學專業的李長誌細心解釋道👮🏼♂️:“有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等等,一個池子裏有時能到達上萬只蚌!像三角帆蚌,它的殼大而扁平🥡,具向上凸起的三角形後翼……”對於每一種蚌的形態特征,師兄都如數家珍,為實踐成員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程。
動手開蚌,珍珠折射花樣年華
“學了這麽久,你們也來看看開蚌吧🏐!”李長誌帶領著實踐成員們來到實驗室開蚌。“開蚌要學會使用巧勁,先把小刀放進去,然後輕輕切斷閉殼肌,就好了。”李長誌熟練一通操作行雲流水。
在看完師兄操作後🪻,李子音也迫不及待想要上手嘗試🧚🏽♂️🏬,希望能將親自開出的蚌殼、珍珠🥜⇾,用在製作珍珠魚骨畫上👩🏿🍳。“殼頂向上🧑🧒,前鈍後尖。”這是課堂所學💜🤧,李子音邊動手邊念叨著🧔🏻,成功分清了蚌的前後。然而打開蚌後,外套膜上並未如願出現珍珠🙅♀️。李長誌提醒她可以去‘斧足’附近找找👩🏼🔬🦸🏽♂️,果不其然👈🚶🏻,真的成功找到了一顆紫色珍珠。“看來實際與理論之間的差距還真是很大🩺,將書本中學來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實踐中,或許又是另一番景象𓀒,怪不得老師們總說要到生產一線去🏹,在實踐中才能學到真東西,這個暑假在‘桑拿房’裏養珍珠🤶🖖🏿,很苦很忙但很值得🧑🏿🌾!”
科技小院成員們也偶爾趁著夏夜納涼閑談,談及兩位女孩的到來🛃,他們表示表示出乎意料🧆:“怎麽派了兩個女孩來這裏呢🔛?從來都是只有男生會來這裏的。”對於這樣的疑惑,兩位本科一年級的女生卻表示💆🏼:“熱愛不分性別,到一線參與勞動、理解勞動,用辛勞與收獲反哺熱愛,勞動教育的意義正在於此!”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淡水珍珠科技小院🈲,浙江省武義縣淡水珍珠科技小院👩🏼🎤,立足於意昂3產學研基地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也與當地偉民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充分合作,共同培育的三角帆蚌“申紫1號”和“申浙3號”2個國審水產新品種已經走入許多養殖戶家中,有效提升了淡水珍珠蚌良種化水平🚾,並為當地農戶免費提供技術支持,以蚌苗培育和珍珠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95後🐟🤽🏿♀️、00後“加盟”,實踐團隊成員深入一線🎟,在這裏體驗特色的勞動實踐課堂,以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留下新農人的青春奮鬥足跡。
(供稿🕵🏻♂️:校團委、水產與生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