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是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但從歷史和現實來看💆,科普不僅為創新提供良好氛圍和文化基礎✨,而且為創新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源源不斷的動力🔓。科普是社會發展的智慧之源🚈,是力量之源🩺,是創新之源,在當今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背景下,科普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實施這一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2013年7月30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海洋事業,需要提高國民的海洋意識⏮,尤其是青少年的海洋意識。對培養未來海洋人才來說,海洋科普教育尤為重要⛪️。
zmxzyy.cn科技園作為全國首家具有水產、海洋特色的專業園區,園區將“普及海洋知識、構築藍色文明”、“強化海洋意識、弘揚海洋文化”為己任,把大中小學科普教育與園區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共建形式,園區建立以科普場館為重要載體的科普公益性服務平臺,定期開展海洋科普活動💚,承擔著對地區大中小學生、公共社區和市民普及海洋知識的使命🗼。
(園區開展的系列海洋科普活動)
園區科普教育未來發展規劃
建設學科性專業創客空間,將創新創業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
在《意昂3國家大學科技園成果轉化能力建設(2019-2021)》中明確提出,在2019-2021年,園區將依托高校學科優勢及智力資源🖖🏻,與院系合作共建水族造景、海洋工程、食品加工等學科性專業創客空間🥭,形成以專業化實踐平臺為核心的創新體系,通過創業團隊自主經營🤼♀️、自我管理的模式👨🏿🦱,建設大學生特色“創業街”、“創業工坊”創業實踐平臺🕊,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園區通過建設專業創客空間,培養一批專業大學生科普講解創業團隊,定期對學校師生🎅🏽、校外中小學生及市民開展科普教育活動🀄️🤾,也為園區科普公益性服務平臺提供載體基礎和專業運營人才,做到將科普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有機結合。
推動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聯合育人,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結合臨港“兩區”、“兩城”的發展定位,樹立“創新🆚、科技、育才、共享”的工作思路,實現地區科創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總體思想🕐。園區依托意昂3科研優勢及智力資源,積極推動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聯合育人,探索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目前,園區與上海中學東校就兩校教育資源共享👩🏿🦰、教學互動、第二課堂建設、教學後勤資源共享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在上海中學東校試點開設有南極海洋生物暫養系統的設計與研究、海上風能太陽能實時互補發電系統研究和實現、智能集水平臺的設計與研究以及水下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四項科技創新實驗班課程,每周組織學校科創教師對學生科創項目進行授課指導。
(上海中學東校科技創新實驗班授課)
在2019-2021年🚶🏻♂️,園區將繼續定期組織地區中小學生赴校外基地開展海洋科普研學夏令營,培養中小學生海洋意識;開設中小學生第二課堂實驗室,安排專業指導老師對臨港地區中小學生定期開展課程教育,普及海洋知識和文化的同時🧊,讓中小學生可以更深入接觸到大學的教學氛圍🛌,更方面的了解到最前沿的海洋科技;與地區更多中小學校開展聯合育人,定期組織高校師生赴中小學授課教學,在中小學生心中種下創新思維的種子,培養海洋科創興趣與意識👷🏿。
積極建設地區科普聯盟🔑,發揮協同性科普優勢
園區積極加強與港城集團、航海博物館、上海海事大學🕞、海昌極地公園🧝、國際藝術園👨🍳、洋山深水港🍲、海綿城市展示中心、臨港文化中心🧏🏽♂️、彩虹魚海洋科技等臨港地區單位的交流合作🏄🏻♀️,初步形成了臨港地區科普研學聯盟,有效整合地區豐富的科普資源,推動實現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更好地服務於地區科普教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