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結合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工作,上海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將學校納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支持學校世界一流水產學科系統建設和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高原建設🥃,進而帶動學校整體發展🧑🦽➡️。對照2018年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項目績效目標(水產一流學科),績效目標都已完成,特別是在國家重大重點科技計劃、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學術影響力等權重指標的完成度上🌸,有新突破🙎🏼。
一、產出目標完成情況
(一)科研成果豐碩
ESI分類中植物和動物學科全球1%排名較2017年11月提升55位👷🏼♀️,農業學科雖尚未進入前1%♿,但比值已達0.95。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得突破🚶,獲藍色糧倉專項項目1項,總經費3617萬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項目1項,總經費1853萬元;在藍色糧倉、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等專項領域獲得課題10項🧝🏽♂️,總經費4677萬元。完成國際合作項目2項。獲得省部級一等獎及以上獎勵2項。獲得淡水魚類及貝類新品種2個🙇🏽♀️,推廣的新品系2個。開發水產新資源功能食品2種。已獲授權發明專利45項,專利轉化已完成5個👨🏿🦰。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水產品高質化加工利用研究平臺1個。向國家主管部門提交決策咨詢報告13份🦐,向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提交評估及技術報告24份❤️🔥,其中🧛🏼♀️,《關於第73屆聯合國大會可持續漁業決議的提案》被中國駐聯合國常駐代表團采納,部分內容被寫入聯大決議草案🤱,後經聯大會議通過決議。
(二)人才培養成效顯現
一是建立拔尖創新型“水產卓越班”😋、“雙一流創新培育班”:完成每年招生100人左右的目標🫷🏽☝🏽,其中🦸🏿,2018級選拔卓越班學生共65人(水產類37人,生物類28人)🧚♀️🍭,創新培育班招收學生31人。二是建成在線課程平臺👩🏻🦼:完成“意昂3在線課程平臺——泛雅課程平臺”的搭建♌️;新立項校級在線課程18門,有2門課程獲批上海市優質在線課程,其中1門推薦參評國家級📬,新增1門獲“上海高校優質在線課程”建設項目👨🏻🦼➡️👨🏼🚒。三是建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完成虛擬仿真實驗項目2項,有2個項目獲批上海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並被推薦參評國家級。
(三)師資隊伍水平提高
一是獲得批準建設水產種質資源等5支高水平創新團隊。二是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院士2人,引進國家重要人才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其中學校培養1人)⚁、上海重要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
(四)國際影響力提升
一是舉辦國際學術論壇🏰:中國-東盟水產教育院長論壇暨水產高等院所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稻田養魚社會效益國際推廣計劃國際會議💊、第三屆綠潮研究國際研討會🎈、水產品可持續價值鏈🦗:可追溯國際會議、第一屆世界華人比較內分泌學家大會。二是開展國際組織初級官員培訓:選派3名學生赴WCPFC和CCAMLR組織實習🧝🏽♀️,選派博士研究生9人次⬆️、碩士研究生12人次參加國際漁業組織的科學會議,涵蓋了我國加入的全部七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三是開展專業的國際化建設:已獲立項建設8門“全英文示範課程”,3個“國際化特色本科專業”,3個“國際化特色研究生專業”和5項“國際課程與教學改革課改”項目🚴🏿🧖♂️。四是建設品牌國際交流項目🐓:“亞洲校園”👨🏽🏫、中葡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實驗室🧖🏼♂️。
(五)實驗室升級與改造能力提高
建成水生動物免疫與病害實驗室、改造升級水產與生命學院水質分析與檢測中心、濱海基地養殖水池護坡🍋、實驗生物研究中心、水上安全實訓跳水池實驗室、農業部水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上海)重點實驗室👨🏻、水產品加工及貯藏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
二📄、效果目標完成情況
(一)平臺綜合能力穩步提升,新增省部級平臺2個,通過試運行期考核的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2個,平臺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國際合作方面已見成效,其中💄👰♀️,深淵科學工程技術中心成員赴馬裏亞納群島海域,在全球大洋最深處“挑戰者深淵”區域附近海溝開展了一系列深海裝備試驗和科考取樣。
(二)獲得一批高質量有代表性成果👨🏿⚖️:高水平論文有一定提升👨🦲,發表了多篇
頂級期刊論文,包括張俊芳教授團隊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趙可吉研究員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期刊“Genome Research”(影響因子🎣:10.101)上聯合發表了研究論文;陸穎教授參與完成的項目成功破譯罌粟基因組🌏,相關報道刊在生物谷《science😘:重磅!西安交大葉凱團隊成功破譯罌粟基因組》🧜♀️。
(三)資源的完整度和與成果轉化能力有所突破,學校與蘇州西風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訂了科技成果轉讓與技術合作協議,轉讓“江海21”商品蟹銷售權和品牌使用權10年,總金額預計將達1500萬元,創國內水產品種成果轉化最高價⛈。
三👩👩👦👦、影響力目標完成情況
(一)奠定優勢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積極舉辦或承辦水產養殖領域👨🏿🌾👨👨👧👧、海洋生物🧈、水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遠洋漁業捕撈技術、近海漁業資源與生態修復等優勢學科方向和關鍵技術領域的各級各類國際學術會議⛏,本年度舉辦了6次國際學術論壇。
(二)獲得特色領域的國際學術認可🧍:學校專家當選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科委會副主席、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財務和行政分委會主席🧑🏿🎨、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管理策略評價技術組主席,連任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魷魚工作組主席。
一、整體推進情況(限1500字以內)
學校按照國家“雙一流”文件的精神👨👨👧👧,特別是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抓住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三項基礎性工作,以體製機製創新為著力點,不斷深化對學科內涵的認識,落實水產一流學科建設方案。
(一)堅持立德樹人,深化“三全育人”,增強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
1.加強德育教育,提升育人水平: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開展課程思政Ⓜ️,學校獲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學校”🧑🏼⚕️;開設“中國系列”品牌課程“大國海洋”,培養學生海洋意識💪🏽🧗🏼;校龍舟隊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群眾體育工作優秀集體”稱號,代表國家隊獲得第五屆龍舟亞錦賽冠軍。
2.加強學生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培養,國際化辦學得到拓展:與東京海洋大學、韓國海洋大學聯合申報的“基於‘中日韓教育一體化’的海洋科學技術領域共同教育計劃”成功入選教育部“亞洲校園”計劃。面向研究生聘請外國專家開設“前沿課程”10門,聘請11個國家的18名外籍教師長期任教,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合作辦學的兩個項目的第四輪合作通過教育部審批,並通過上海市教育評估協會認證💿。
3.聚焦高水平特色專著教材,教學成果豐碩:2018年已出版的教材專著成果豐碩。主編普通高等學校“十三五”規劃教材3部,農業部統編教材2部,主編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專著2部😧🍡;對接教育部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優質課程資源孵化情況良好:新增1門課程獲 “上海高校優質在線課程”建設項目🧽,新立項校級在線課程18門,其中2門課程獲批上海市優質在線課程→。
4.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效果明顯:拔尖創新型“水產卓越班”🧔🏼、“雙一流創新培育班”建設成效顯著。卓越班學生共申請各類科創項目26項,獲得國家級各類科創獎項7項🐷,2017級創新培育班申請創新項目20項👩👩👧👧,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項6項🤿🎉,市級2項。2018年,我校共有80位應屆畢業生赴西部👨🏽✈️👨🏼🦲、艱苦行業就業,其中赴西部地區就業14人,艱苦行業就業52人,國家地方基層項目就業14人🦹🏿♂️🧑🎓。共有5個學生團隊獲大學生創業獎勵,4個團隊獲得5項市級大學生創業基金的資助👼🏻。
(二)強化製度建設,嚴把師德師風📧,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先後製訂了《意昂3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製實施辦法》等文件👨🔧😐,形成了“1+3+1”師德製度體系,構建了工作分工責任製🧝🏼♂️。強化招聘錄用、人才引進、年度和聘期考核⛹🏿♂️、人才項目申報等工作中的“師德一票否決製”🦄,實施招聘錄用師德承諾製和“凡進必審”製度。
2.加大師資隊伍建設:探索推進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改革,完成聘任40名校聘教授/校聘研究員工作🌑,為青年人才成長提供製度支撐和條件保障。持續推進師資博士後工作🦶🏼,2018年師資博士後共進站11人。結合一流學科建設👱🏽,推進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攬蓄工程工作👩🏿🏫。
3.註重教師培養工作:2018年預算經費4215萬元,用於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獲批上海市教委“教師專業發展工程”32人🤘🏼、“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36人。新增培養國家優秀青年1人🧛🏿♂️,培養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6人,全國創新爭先獎1人,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並獲“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稱號😄。
(三)彰顯學科特色🧗🏼♀️,對接戰略需求🌄,提升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
1.科學研究成果豐碩:ESI分類中植物和動物學科全球1%排名較2017年11月提升55位,農業學科雖尚未進入前1%,但比值已達0.95💃。落實學科建設任務績效🤽🏽👏🏼,海洋科學獲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後,實現在海洋、水產、食品三大主幹學科中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全覆蓋建設🙍🏽♀️。發表高水平論文330余篇,其中SCI論文320篇,一區28篇,二區36篇🦂,IF>10論文1篇,IF>5及以上論文15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1部;申請發明專利近200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45項🛫。
2.國家級項目獲得突破、科研經費再創新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得突破,獲藍色糧倉專項項目1項,總經費3617萬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項目1項,總經費1853萬元。在藍色糧倉、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等專項領域獲得課題10項🐍,總經費4677萬元。2018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9項,面上項目16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項,總經費1326.5萬元。2018年獲批國家社會科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8項🧙🏼♂️🧛🏽♂️,比上年增長167%💈。全校科研經費達到歷史新高👨👧👧,2018年立項科研經費共1.48億元,與2017年同比增幅25%。
3.平臺建設穩步提升:獲批“上海河口海洋測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平臺、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範基地。依托中葡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實驗室🧝🏼♀️,與葡萄牙海洋與大氣研究所簽署MOU協議🚀,共同促進海洋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轉化和創新。
4.服務海洋強國戰略能力顯著增強:以全海深載人深淵器為核心的深淵科技流動實驗室🤪,研製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著陸器完成11000米級海試,加強深淵科學工程技術中心建設,11月與西湖大學聯合組成科考團隊前往全球大洋最深處“挑戰者深淵”區域附近海溝開展一系列深海裝備試驗和科考取樣。今年9月美國海洋技術協會會刊《Marine Technology》對我校11000米無人、載人潛水器的研製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利用“淞航”號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積極履行科考職責💾,完成國家的相關科學考察、前沿科學研究任務,截至目前,已累計科考作業5個航次,航行總裏程16707海裏🙎♀️。開展新資源和新漁場開發、漁海況信息服務、遠洋捕撈技術與裝備、遠洋漁業物聯網💓、遠洋水產品加工與高值化利用和遠洋漁業發展戰略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
5.對接“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成員50多人次🛅,作為中國代表團科學顧問🧑🏻🎤,出席了聯合國關於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國家管轄範圍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擬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籌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以及中美北太平洋聯合漁業執法會談等國際履約科學會議;團隊成員朱國平教授擔任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科委會副主席,李拜擔任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財務和行政分委會主席;履約團隊向國際組織提交咨詢意見和建議報告30多份,其中《關於第73屆聯合國大會可持續漁業決議的提案》被中國駐聯合國常駐代表團采納,部分內容被寫入聯大決議草案,後經聯大會議通過決議🕟;積極承辦了“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第五次科學委員會會議”、“第二屆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科學會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水產品貿易、市場與治理區域研討會”等多次重要國際會議。
6.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大保護成績凸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決策部署,與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簽署了《長江水域生態保護戰略研究合作協議》🔳,設立“長江水域生態保護戰略研究中心”,目前已對長江流域為主的11個重點省市開展專題調研👨🏻🦲,向農業農村部提交《長江漁業專項捕撈許可退出政策專題研究報告》🏘。
7.貫徹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推進中西部精準扶貧工作廣受好評:以學校“上海市水產養殖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重點實施“漁業科技教授博士服務團”項目,開展援疆👱🏻♀️、援藏漁業產業扶貧工作💟。在新疆,為伊犁特克斯河恰甫其海水利樞紐工程的漁業資源養護提供技術支撐🚴🏿♀️🚰,與喀什就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簽訂產業化應用示範協議。在貴州銅仁🔜、遵義,開展數字化漁業基地建設🛴。在西藏亞東,開展亞東鮭資源保護與開發⛹🏽♀️,使亞東3個鄉鎮👴🏽、156戶🫛、442人脫貧,其事跡於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當天在教育部網站刊登👩🏻🦱。
8.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服務上海生態之城建設能力顯現👆:與崇明區政府簽約👩🏽🚒,在人才培養🧑🏿🚒、科技合作、成果推廣轉化以及決策咨詢等方面加強合作。選派4名教師掛職鍛煉,密切校地聯系。在寶山,對10個村🏤、95條河道開展河網水系生態修復👌🏻✍🏿,建設水清☯️、地綠、景美💱、魚遊的綠色生態廊道🧙🏼,已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申請立項。在青浦,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和保護實踐基地項目已落地🔋。
9.學術影響力大幅提升🦁:英文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有效投稿量🚵🏿♀️、海外稿源比例🪣、投稿單位數、下載量及國際用戶大幅提高;《水產學報》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稱號🐳👩🦳,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四)深挖百年內涵👨🏼🚒👟,體現獨特價值,構建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系
以一流學科文化傳播力建設、一流學科文化育人工程為抓手⬆️,努力構建與世界一流特色大學相適應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園文化傳承創新體系。
1.組織出版一流學科文化系列著作🧝: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梳理一流學科發展歷程,整理優秀事例和文獻史料,撰寫學科史👨🏽🚒、專業史、課程史、人物誌等🏎,2018年出版《意昂3水產學科史(養殖篇)》👰🏻♀️、《為維護海洋權益,我們願奉獻一生》、《意昂3檔案裏的捕撈學》、《鹽與海洋文化》💲、《滄海鉤沉: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研究》🚣🏻♀️、《龍舟育人感悟》等專著6部。
2.策劃製作一流學科文化系列專題片:以一流學科團隊和大師為典型,通過製作專題片、宣傳視頻🧚🏿♂️、訪談等形式,挖掘人物背後的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弘揚傳承一流學科的大師精神👨🏻🦼。2018年製作完成《我的水產人生——王武教授》專題片、《以水為田•水上糧倉》多語種公益視頻1部。
3.推進一流學科文化國際影響力建設☝️:充分發揮水產學一流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優勢,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承辦“稻田養魚社會效益國際推廣計劃”研討會🙉。翻譯推介中國涉海類故事及海洋文化等相關作品,編譯出版《中國海洋神話故事》(漢英對照)🐰,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製作涵蓋中🦸🏽♀️、英👨🏿🔧、日🎂、韓😲、西班牙等多語種版本的宣傳片和宣傳冊,全方位加強世界一流水產學科和學校形象的國際傳播力度。
4.穩步推進一流學科文化育人工程🫰🏼:堅持傳承zmxzyy.cn百年校訓精神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深入挖掘校史、校訓、校歌的育人資源,策劃製作《品百年zmxzyy.cn風韻,讀zmxzyy.cn滄桑巨變》宣傳片1部;以黃炎培誕辰140周年為契機,開展創校使命“海權即漁權”主題宣傳教育🙈,策劃製作《漁權即海權——國際履約談判》記錄片1部🙇🏼♀️🐂。
(五)拓展功能布局💂🏼,深化合作內涵,提升學科國際化水平
以推進水產一流學科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出發點,加強國際人才培養👆🏽,為國際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1.實施國際化專業建設和學習交流項目🤱🏽,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已獲立項建設8門“全英文示範課程”,3個“國際化特色本科專業”,3個“國際化特色研究生專業”和5項“國際課程與教學改革課改”項目;完成第一批國際課程師資海外研修的選拔工作,聘用5位海外教授來我校授課講學;建設水產食品科學與工程IFT認證國際教育聯盟;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順利推進與中非地區大學的1+9項目,完成與非洲海事大學2+2項目的簽署,目前已完成項目培養方案建設🧑🏼✈️;與東京海洋大學、韓國海洋大學“基於‘中日韓教育一體化’的海洋科學技術領域共同教育計劃”的“亞洲校園”🌱🏌️♀️、與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大學和葡萄牙的學分互認 Erasmus 項目等短期、雙學位學習項目♋️,為師生進一步拓展國際化視野🔔、培養國際交往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平臺。
2.拓展國際合作布局,開展高質量交流與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聚焦“海上絲綢之路”水產科教領域,與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開展水產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持續推進與馬來西亞檳城GST海產集團的海外專業實習。組織召開4次國際學術論壇。
3. 實施一流學科專業國際優秀學生生源開發計劃,提高留學生規模層次。2018年,順利完成全年招生計劃💹,學校留學生總數達到618人,其中學歷生比例不斷提高,生源國擴大到67個🤲🏼,我校國際學生的生源不斷拓展,質量不斷提高😱。
4.融入多邊國際合作,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實施遠洋漁業開發能力國際合作提升計劃🧘🏼♀️👨👨👧👦,選擇安哥拉、喀麥隆🧛、加納🫣、幾內亞和毛裏求斯等10個重點入漁國,收集信息資料👨🏻✈️🧑🔬,為開展入漁風險評價做準備。開展國際組織初級官員培育,邀請CCAMLR、NPFC、ICCAT區域漁業組織高級官員和專家來校授課,選派3名學生赴WCPFC和CCAMLR組織實習🏌🏼♀️;選派博士研究生9人次、碩士研究生12人次參加國際漁業組織的科學會議,有針對性地助推我校學生成為國際組織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