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我校2名參與承擔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科研人員完成海上調查工作順利返校。至此,今年3名參與調查及執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科學觀察員任務的科研人員均安全抵達上海🏋🏽♀️。這已是我校連續第八年派出科研人員赴南極海域執行科學觀察員及科研調查工作,履行了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締約國的義務。今年也是我國首次派遣漁船進入東南極海域(FAO 58區)從事南極磷蝦資源調查工作,也是自1995年以來國際上首次有船只進入該區域開展南極磷蝦資源的漁業調查與生產,相關調查與研究工作將為我國拓展南極磷蝦漁場以實現磷蝦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極為重要的基礎信息和數據⚆。
在本次以南極磷蝦資源為主要對象的調查與生產中🛌,我校海洋科學學院符小明老師及研究生楊洋👨🏻🎨、胡世國等克服了海上各種困難和南極惡劣的氣候挑戰,采集並帶回了大量的科研樣本🗜;收集了氣象、生物👨🏽🎤、海洋學以及聲學等方面的數據與資料;並在我國漁船上完成了極具挑戰的生物聲學設備海上校準工作。此外,我校科研人員還與在船的英國及愛爾蘭等國的科學家和國際觀察員開展積極的交流合作👧🙃,以提升我國南極生物資源的調查與研究水平🚔。我校符小明老師自2016年底即隨大型拖網加工船——“龍騰”號出航,歷時超過250天👩🏻🔧,航程逾2萬海裏🐯,六次穿越海況極為惡劣的西風帶,全程開展了觀察記錄🤷🏿,展現了我校年輕教職工為南極科研事業紮根一線的勤樸之風🧑🏼💻。
科學觀察員製度是CCAMLR實施南極生物資源養護與管理的重要製度⚉,所有參與南極海洋生物開發的國家均需履行該項義務,派出科學觀察員赴南極開展調查工作。自我國開展南極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調查以來✝️,依托我校的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受農業部委托🏌🏽,主要承擔南極磷蝦科學觀察員的培訓和派遣工作👳🏽♀️。迄今,我校已培養並派出24人次科研人員前往南極海域執行該任務🍍,培養了一批能吃苦耐勞且具國際視野的青年人才🚼,為我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研究以及南極磷蝦漁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