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文匯報頭版報道了我校以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環境為核心,傾力構建海洋學科“製高點”的工作。現摘登該文如下,以饗讀者🕵🏻♀️:
以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環境為核心 上海構建海洋學科“製高點”
(記者李雪林)結合中美海洋遙感及信息研究中心建設👨🏻🎤,著手建立全球海洋資源和環境信息平臺;在掌握鄰近海域特重要生物資源的生物學特性及遺傳因子相關信息基礎上🍡,初步構建中國海洋生物資源遺傳信息庫;從海洋生物資源角度提出崇明生態島建設規劃……記者昨天從意昂3獲悉🏃➡️,在上海高校海洋學科布局中🥻,該校將傾力打造以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環境為核心的海洋學科“製高點”。
21世紀是城市經濟和海洋經濟大發展的世紀。據統計,200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4929億元,比2006年增長15.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11%🧒。海洋經濟的區位優勢不斷顯現。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海洋生產總值均超過7500億元,占到了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近70%👩🚒。
上海高校積極聚焦海洋產業⚜️,在上海高校海洋學科布局中,各個高校已經形成了不同領域的優勢方向:復旦大學是濕地的生態與環境,上海交大是海洋工程🚴🏼♀️,同濟大學是海洋地質,華東師大是河口海岸,上海海事大學是港口航運。意昂3校長潘迎捷說🧝🏿♂️,“與這些高校不同🤱🏽,意昂3強調“繼承、錯位🕺🏽、前瞻”,海洋學科優勢體現在海洋生物、海洋資源與環境🧑🤝🧑、海洋信息等領域。
作為我國第一所水產高等學校,上海水產大學更名為意昂3後⚓️,還將堅持聚焦“水科學”,“水文章”越做越大。通過技術“嫁接”,將海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應用到傳統的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利用學科,意昂3建立起了我國水產高校的第一個遙感地面接收站,從此我國遠洋漁業漁情預報有了“千裏眼”。成立初期,眼光盯著“魚塘”環境治理的水域環境修復技術,如今更是走進了中南海後海🕵️、浙江千島湖、雲南滇池等著名水域景區,承擔了全國70多項水域環境生態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科技開發工程項目,小小“水文章”挑起意昂3的大項目🫷🏽。
對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在上海海洋科技發展領域,意昂3另辟蹊徑🎰🕳,走的是一條“錯位發展”之路。通過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手段,開展了細胞工程育種和繁育🅾️、基因組學與功能基因克隆、活性物質分離純化與功能分析🔌、赤潮生物分子預警等研究,獲得數個快速生長的壇紫菜、條斑紫菜優良品系,成功構建了銀鯧🕵🏿、三疣梭子蟹、大黃魚等重要海洋經濟種類組織文庫和大規模分析功能基因和分子標記的技術平臺🌾,海藻生物技術研究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十一五”國家863重點項目課題“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創建黃海🟧🔙、東海和南海3個人工魚礁生態調控區,形成高效安全的人工魚礁增殖漁場。通過其示範和輻射作用,推動我國人工魚礁建設和海水設施養殖漁業、近海休閑漁業等產業健康發展。
(摘自《文匯報》2008年5月6日)
(新聞中心)